一周总结与回顾-5
约 1454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共被读过 次
我以与外界交互的方式,认识我自己。
做了什么¶
- 赶 ddl,顺便把之前落下的课全部学完了
- 怀疑自己的科研工作到底会不会有结果,思考是否需要停止
- 体测,测完之后全身非常痛,应该是太久没有锻炼的原因。
我想详细分析一下科研的进展。
科研¶
说实话,我一直没有对手上的课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,处于半朦胧的状态,可能的原因是
- 可能科研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,在发现特殊的性质/认清解决的问题之前,会经过一段寻找方向的时期;
- 我太菜了,不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。
大体目标是想做一个和任务相关的模态划分工作,但是我一直不清楚该怎么做,相关能够借鉴和参考的文章也只有寥寥两三篇,比如说之前这篇:What is multimodality?。另外,我大概是在一个半月之前算正式开始接触多模态,这一个半月以来:
- 最初,我认为应该从模态的对齐出发,寻找不同模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,从而能够将相同部分作为一个模态,不同的部分作为另一个模态,比方说有两个模态 \(f_1\) 和 \(f_2\),可以把 \(f_1 \cap f_2\)、\(f_1 - f_2\) 以及 \(f_2 - f_1\) 作为三个模态。但这并不能体现任务决定模态这件事,于是放弃。
- 然后,我意识到对于给定的任务 \(\mathcal{T}\),区分两个模态是否本质上为一个模态其实是在看它们关于 \(\mathcal{T}\) 是否具有相同的信息,即使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。从这点出发,我尝试寻找现有能够筛选信息的网络结构,发现 encoder-decoder 架构和对互信息做最小化/最大化的损失函数相结合可以在理论上实现这个效果。但是,当我开始尝试使用这种网络的时候,发现其实效果并不好,并不能达到预期。暂时还没有找到/想到其他具有这种效果的架构。另外,这种方式不能实现现有“模态”的分解任务,而只能从现有数据中提取出信息的能力。
再说说我对这个课题的感性理解。这其实是在做一个很了不起的任务,但是又是一个感觉上离现在很远的任务:找出人类处理多感官信号的更深层次的机制。人类的感官每时每刻都会接收非常多的信息,其中必然会包含大量噪音,以及和当前在做的事情无关的信息。但是人类是可以高效率地使用它们的,不会像现在的模型一样一股脑把所有信息全部输进去处理。换句话说,这个课题就是想让模型也具有和人类一样的信息筛选、处理能力。
至于理性分析:
- 首先模型需要有人类一样的感知能力,或者说是信息处理能力,这可以用当前的诸多大模型进行表达——可以认为一些文本大模型、图像大模型等已经具备了和人类一样的特征提取能力。所以,为了实现任务决定模态这个目标,必须要使用大模型作为 representation encoder 的角色。
- 然后,在当前的模态定义下,任意一个模态(为了方便,下面我统一用输入来代指现有定义下的模态)必然包含多种信息,对于每一个指定的任务,其中只有一部分信息是有用的,我们把这些信息称作一个模态。
- 必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:这些信息是可分的吗?也就是说,是否有某种离散的分类方式,或者某种连续的分类方式?
- 如果有的话,这种原子信息理所应当被称为真正的模态,于是每一个输入其实都是一些原子信息的组合。那么如何准确地提取出这些原子信息呢?退一步讲,有没有必要提取(并分类)出这些原子信息呢?我认为当前的深度学习是不可能完成这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的。
- 如果没有的话,那么每个输入包含的信息就只能被分为两类(或者三类):和任务有关的、和任务无关的(、噪音)。在上面我已经提到过,现有的提取和任务有关信息的模型,简单架构的还不够强大,难以完成任务;复杂架构的,如大模型,虽然功能强大,但是需要大量数据进行训练,然而很多种类的输入并没有很大的数据集(如传感器信号等),因此也不适用。
我对这个课题的认知大概就到这一步,现在没有更进一步的想法了。
功利一点的想法,我在这个学期至寒假应该要有一篇产出(不需要是一作),但是显然,如果我继续这个课题的话,极大概率是没有的,我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继续跟进这个课题。
碎碎念¶
这几天怎么 HuggingFace 连不上啊,换梯子也连不上,数据集和模型都下载不了,好烦啊🤬🤬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