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工程思维和流式规划

约 1178 个字 预计阅读时间 6 分钟 共被读过

这两天看到东川路第一伊蕾娜的一系列文章,其中关于工程思维以及流式规划的想法非常让人赞同,所以写下一点自己的思考。

是什么

在我看来,

  • 工程思维是一种把任何事情当成一个具有不同阶段/步骤的项目,从而使得可以按照这种阶段/步骤来进行解决的思考方式。
  • 流式规划是指将生活中的不同类别的事情划分为多个种类(称为“流”),在不同的流之间进行迅速切换的规划和完成事项的方式。

具体来说,这两者的实行方式如下:

  1. 对于事件 \(A\), 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步骤 \(A_1, A_2, \dots, A_n\),要求不能划分得太细、或者太粗,而应该尽量满足任意一个步骤 \(A_i\),在自己的能力范围极限左右就能完成
  2. 然后对于大体框架,进行最基础的知识储备,不需要全部准备,到让自己能够快速上手的程度即可。
  3. \(i\)\(1\) 开始,进行
    1. 尝试实行步骤 \(A_i\),如果遇到问题,快速查阅资料,可以 Google、问学长、问导师等等。
    2. 完成 \(A_i\) 之后,调整后续步骤 \(A_{i+1}, A_{i+2}, \dots, A_n\)

总的来说,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最快速的上手,同时动态调整后续步骤,根据东川路第一伊蕾娜的经验,这种方式完成任务效率最高。与之相对的,学生思维则希望能够在事情进行前做好完全的准备,然后才开始实行计划。之所以有这种差异,是因为学生的思维中世界是理想的,是符合逻辑推导的,但是实际上理想/逻辑的世界并不是现实/物理的世界

  1. 所有事项可以划分为几类(流),记为 \(c_1, c_2, \dots, c_m\)
  2. 在每天有限的时间内,为每个种类的事情分配适当的时间 \(t_1, t_2,\dots, t_m\),要求在每段时间内,效率不能低于最大值的 70%,否则多余的时间一律视作浪费。在不同的流,利用项目思维进行规划;在流之间,机动进行安排,但是需要保证一段时期(如两天内)的完成度不低于预先规定的数目。

解释

如上所说,工程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上手速度快,能第一时间投入实践。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:现实世界不同于考试,你永远也无法预料到需要哪些准备,只能够根据情况动态调整。同时,机会也是瞬息万变的,很有可能在你进行大量准备的时候,可贵的机会就已经悄然溜走了。

当然,工程思维并不意味着你不应该进行不要的知识储备:牢实的基础是解决一切事情的前提。只是针对每个不同的任务,使用的“上层”知识只需要临时掌握,而这些“上层知识”的基础知识则需要在日常大量积累。

而流式规划是为了避免边际效应:人在长时间进行相同任务时,效率会逐渐下降;而投入时间过少,则不会有可观的产出。因此避免投入过长时间在同一件事情上是有必要的,则每天有限的时间就需要划分为若干个流,类似于进程管理,需要进行及时的切换。

为了实现这两点,还需要我称为“自我感知”的一步,即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感知到自己目前在做什么、目前在某个工程的哪一个步骤、目前的事情是哪一个流,从而提醒自己是否应该进行及时的调整。否则,极易陷入低效率模式。

题外话

自己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想法,但是从未真正实施过,在阅读了东川路第一伊蕾娜的文章后,才对这些概念有了一些清晰的认知,准备开始按照这个方式进行一段时间的尝试。

有一个感觉较好的实现方式:利用 Obsidian 中的看板插件,可以直观地展现不同流、不同事情之间的进展,或许可以作为辅助。